香港兒童基礎發展危機 (續)
最近兩多個月,在香港走訪了超過二十所嬰兒園及幼兒園,與園長們交談中,發現相當的行業結構性問題。追從師傅(已故陳淑安院士)的做事方式 — 從根源出發,積極改進,才是出路。
引起專業關注
上篇題為【香港兒童基礎發展危機】一文於 16/2/2025刊載後,成了行內熱議。疫情後,由於人口減少及優化AI世代民眾的人格與能力基礎發展,國家積極拓展0-3歲托育專業性服務。眾多優秀人員往國外多個國家參訪學習回來再作本土化,與國內前線行業人員積極合作,根據嬰幼兒發展需要,聽取專業意見,以兒童發展為本,眾志成城。國家衛生健康委(衛健委)協助開展了數不清的交流研討會、培訓及制定條款框架,引領行業跟隨科學發展的道路前進,熱鬧非常,羨慕不已!反觀我們香港……
行政 vs 行動
一直以行政主導的香港,對專業意見,聽而不取。由沒有修讀早期人類發展的人員負責處理,一味只是跟着多年前定下來的「遊戲規則」,漠視今天科學的急速發展。這嚴重影響着行業的發展、兒童的發展、家庭的發展及未來社會的發展。政府常推廣STEM 或 STEAM。難道就這樣認為只要孩子懂得科學,就能做好21世紀的教育?可惜,部門對教育本身的認知一直都STEM 不了!香港培育孩子的環境及教學方法是否科學?
培育人類基礎的依靠
以前腦神經科學還未開展,一般概念認為3-6歲就是基礎教育。但隨着科學演進發展,知道0-3歲才是真正人類基礎發展的關鍵時期。看起來什麼也不懂的小人兒,其實他們一直接收着所有環境的信息建構自己最深處,如人格及認知;就像胎兒吸收着子宮環境供應的一切。人類有着動物的屬性,每天都與環境互動着,孩子就是依靠與環境互動的體會來建構自己。環境包括了物理性環境及人與人交往的社會性環境。所以,對0-3歲的嬰幼兒最重要的是「環境」。不過,如成人對兒童發展沒有認知,誰來設計適合不同階段發展需要的環境?又,誰來控制了環境的改進?
根據《香港學前機構辦學手冊(2024年9月)(第3.1版)》
第一章 1.3.6 :為2-6 歲兒童提供服務的學前機構,須符合每名兒童的最低人均樓面面積1.8平方米的規定。1.3.7 :為0-2歲兒童提供服務的幼兒中心,需符合每名兒童的最低人均樓面面積2.8平方米的規定。中國《托育機構設置標準(試行)2019》托育(0-3歲)機構的生活用房人均使用面積不低於3平方米。香港的0-2歲較與中國大陸貼近。
問題在於2-3歲,走路開始穩定、語言開始爆發,是需要大量動手遊戲工作的空間及豐富的對話環境。但,香港只定下2-3歲1.8平方米的要求,大大限制了這段迅速大腦神經發育的寶貴時間,影響日後認知與行為的發展。這些負面的影響製造了Terrible Two!
第七章 7.3.5 :由於初生至兩歲的嬰兒需要信任較密切的照顧和較多的個別關注,故此,這裏幼兒中心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學前機構較注重照顧。但可惜,第八章 8.1.2 規定兩歲以下師生比例是1:8;而2-3歲的師生比例更是與3-6歲看齊的1:14。
兩歲兒需要大量與成人對話來調節語言認知與能力,藉以為自身的社會性發展鋪路。可惜,香港條例沒有在0-3歲,這三年內分階段式的指引,不管懂走路與否、不管懂說話與否,都一視同仁。似乎存在相當的矛盾!人類正常的語言爆發期是24個月開始,可憐的老師,每天一張嘴對14張嘴。
根據20年走訪多國的嬰幼兒院(園),我可以肯定香港孩子的語言能力是普遍發展遲緩。可悲的是,已成常態,大眾已經適應遲緩的現實。大家都忽略了兩歲開始亦是情緒處理的學習佳期,如說不出,當然影響情緒。
是條例直接影響孩子發展問題?還是母語不是中文的外傭帶子問題?又,還是民間集體認知的問題?大環境存在太多問題交織而成的兒童發展問題。
第十二章 12.2.3 :留宿幼兒中心的幼兒工作員已具備以下條件:a. 思想成熟、性情溫和、情緒穩定;b. 喜愛兒童;c. 能適應工作環境和願意學習;d. 具應變和判斷能力並可以信賴。
留宿的嬰幼兒是社會最可憐的一群孩子,想起蒙特梭利的形容,他們是「有父母的孤兒」。社會應該更用心對待他們,不致遭遇「二次傷害」。
相信不喜愛兒童的,是絕對不會入行的,因需要二十四小時輪更,其管理像醫院一樣複雜。亦相信年青人是願意學習的,那就要看用什麼方法的傳承、傳承什麼的內容,讓他們學習。我們這個行業是依靠行動,不是紙上談兵的知識而已。需要思考抽象的知識,應用在每天具體的執行上。這是需要能力相當高的老師,才能做到。否則,需要採用師徒制,專業經驗豐富師傅手把手帶着新老師,順理了一切行為互動方法後,再告知因由(專業知識)。用的是「逆向傳承」方法,這是彌補人才缺失的唯一方法。可惜,上篇已提及行業內出現太強紐約的狀況。超過十年工資水平的老師,會被自動勸退。
因為工資水平、社會地位及過分勞累的問題,都是招聘優秀員工的障礙。如果,工作環境是配合人類發展,沒有人不會適應;如果內容是科學的、有功能的,沒有人不願意學習的;又如果有豐富專業經驗的師傅帶領,其應變和判斷能力必會值得信賴的。事情會根據邏輯的因果關係發生,視乎源頭是否合理!
「協助生命成長」是嬰幼師的工作,我們只為孩子而工作,太多繁瑣重疊的文件,都消耗了工作人員不少的精力。沒有人會想糟蹋事情的,一切要看始源的帶領,這就是說在制度下的環境。條例失能,嚴重影響行業發展、兒童發展、家庭發展,長遠影響社會發展。
沒有比較,便沒有傷害。「不進則退」是金科玉律的道理。人説「真話是禁忌」,我會說「真話是進步動機」。
香港政府部門首先要重視嬰幼兒發展、適應新的科學世界環境和願意學習新知識,而不只是在房間裏紙上談兵。不熟悉人類發展的行政部門,應該與專業合作,而不是說條例沒有寫來限制行業改進發展,不符合現代科學發現的落後規條,應該積極配合回應。現今AI的世界發展速度,都需要政府政策追趕,民間才能行動。看見園長們和老師們都成為了長期熱鍋上的螞蟻,這種煎熬,嚴重削弱「有心人」的心緖。
由於急速發展的腦神經科學,讓全球嬰幼兒教育界都拼命追趕。疫情後遺症,相對靈敏度高的國家,早已採用自然教育及Outdoor Risky Play 等方法處理。但,香港只用事後的治療手法,而沒有好好掌握疫後復校的黃金修補時機。可悲的是,香港教育竟然更強迫孩子追趕失去的課程來填補「教育的缺失」,結果出現大量的問題兒童。
全球教育界已積極忙於研究如何讓新一代生活在A I世界,AI的知識量必定比個人高,現在重要的是培育兒童的人格及能力,這不是用書本能做到的,而是需要環境互動生成的。香港教育急需一種新環境。
兒童已成為地球上的稀有資源,如何保障兒童發展,是現今進步國家重視的。中央國務院已發出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(2024 - 2035年)》,重點如下:
- 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,培育更多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
- 辦強辦優基礎教育,夯實全面提升國民素質戰略基點
- 增強高等教育綜合實力,打造戰略引領力量
- 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,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志強
- 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,培養大國工匠、能工巧匠、高技能人才
- 建設學習型社會,以教育數字化開闢發展新賽道、塑造發展新優勢
-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,築牢教育強國根基
-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,激發教育發展活力
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,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
在香港財赤嚴重的今天,如何用最少的金錢,能發揮最大的效能?由於篇幅限制,下回分解。